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校長楊小梅(左)帶領學童進行戶外農耕教學課程,每個孩子都挖出一條條的山藥。 圖/貢寮國小提供
圖說:學校安排的農耕文化生態學習課程,孩子們下田插秧,體會「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」。 圖/貢寮國小提供
圖說:孩子們下田體驗插秧的辛苦,體會「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」。 圖/貢寮國小提供
圖說:學童在校園中親近水牛,餵水牛吃牧草。 圖/貢寮國小提供
圖說:師生們透過草嶺古道健行,認識在地歷史。 圖/貢寮國小提供
圖說:師生們到貢寮海邊淨灘,為地球盡一分心力。 圖/貢寮國小提供
圖說:校長楊小梅(左)帶領孩子一起登上合歡山。 圖/貢寮國小提供
圖說:貢寮國小師生參與「老街歲末暖心市集」活動。 圖/貢寮國小提供
圖說:孩童們欣賞獲得「三好激勵獎」的拼豆作品。 圖/貢寮國小提供〔三好校園〕戶外探索走古道 歡喜學習行三好
2025-01-15
位於台灣東北角的貢寮國小,是新北市百年老校之一,113年榮獲三好校園實踐學校。校方設立「三好激勵獎」,鼓勵學生提出自主學習計畫、培養多元能力,並透過淨灘、戶外教學等活動,培育品格、環保、體能與創造等多元能力。
榮獲113年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的貢寮國小,創立於1906年,是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,校方以推動農耕文化生態學習、建立社區共融、推動戶外人文教育為願景,並鼓勵學童多元探索、適性學習,增加孩子內心的正能量。
校長楊小梅說,群山環繞的貢寮國小,生態豐富,但也因環境相對單純,同儕間的刺激較少,想要培育孩子成為有能力、有能量接受未來挑戰的人,就要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,讓孩子方便學習、歡喜學習,對未來有信心、有希望。
新住民校長 散播希望與愛
被學童暱稱「草莓校長」的楊小梅,是台灣第一位新住民校長,也是2019年師鐸獎得主。來自越南的她,小時候因為戰爭的關係,父母帶著家裡9個孩子來到台灣。來台後,由於經濟和文化上的弱勢,全家9個小孩分別寄住在不同地方,更讓她深刻感受到學習的重要。
來台後,由於不懂中文、家境困難,楊小梅深刻體會到學習過程中「那種無力感」以及「什麼都不會的擔心恐懼」。所幸當時在老師與同學的鼓勵下,讓她度過最艱困的時光,也立志要像老師一樣,散播希望與愛,幫助更多弱勢孩子找到生命的價值。
楊小梅強調,要增加孩子「內心的能量」,就是要增加他們的「自信心」,因此學校不斷營造能被孩童信任、良好的校園氛圍,並安排多元發展的活動,給孩子們多元探索的學習機會,以「三好」滋養心靈與行動力,讓孩子有能力、有自信,勇敢築夢,才能看見幸福的未來。
自主性學習 設三好激勵獎
為了鼓勵學童自主學習,學校與財團法人學志堂教育基金會合作,設立「三好激勵獎」,鼓勵學生寫下自主學習計畫,包括要花多久時間、接受什麼樣的挑戰等,經過老師核審後,同儕互相關心,家長與老師協助拍攝記錄,剪輯成影片,通過的學生在學年結束時,就會獲頒「三好激勵獎」。
教務主任謝昌全舉例說,有一名學童喜歡拼豆(Perler Beads)手作,那是一種可創作出平面、立體的益智性遊戲,可增進專注力與創造力,學童寫下自主學習計畫後,自行設計作品,結果獲得師長與同學們一致讚賞,學年結束後也順利拿到「三好激勵獎」。
謝昌全說,孩子除了本身的自信外,學校提供的環境、給予的養分和感受,都是讓孩子願意去嘗試的因素。
楊小梅表示,學校安排的農耕文化生態學習課程,讓孩子可以親近水牛、到資深校友的田裡學習採山藥、插秧等體驗,師生們一起走出教室、認識家鄉特色、激發愛鄉土情懷,也會帶著孩子走草嶺古道、爬合歡山、到海邊淨灘,與環境建立情感,養成運動的好習慣。
其中的草嶺古道健行,還邀請附近國小共襄盛舉,探訪有180年歷史的德心宮、生態豐富的遠望坑親水公園,認識水梯田、芒花,以及「雄鎮蠻煙碑」、「虎字碑」等歷史古蹟,讓孩童有練習解說在地歷史的機會。
前往海邊淨灘時,學童得知許多海鳥、魚類因為誤食塑膠袋、塑膠碎片而死亡,都覺得於心不忍,除了努力淨灘「做好事」以外,也建立起海洋意識、源頭減量、垃圾分類、減少塑膠使用等觀念,事事「存好心」。
校長楊小梅因為小時候曾經受過幫助,因此總想如何擴大資源,幫助更多的人。為了地方共榮共好,學校師生與家長參加「老街歲末暖心市集」,準備自製的越南美食、麵包、貼紙、薰香與居民分享,希望孩子帶著三好體驗、愛的分享,朝著夢想起飛。
榮獲113年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的貢寮國小,創立於1906年,是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,校方以推動農耕文化生態學習、建立社區共融、推動戶外人文教育為願景,並鼓勵學童多元探索、適性學習,增加孩子內心的正能量。
校長楊小梅說,群山環繞的貢寮國小,生態豐富,但也因環境相對單純,同儕間的刺激較少,想要培育孩子成為有能力、有能量接受未來挑戰的人,就要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,讓孩子方便學習、歡喜學習,對未來有信心、有希望。
新住民校長 散播希望與愛
被學童暱稱「草莓校長」的楊小梅,是台灣第一位新住民校長,也是2019年師鐸獎得主。來自越南的她,小時候因為戰爭的關係,父母帶著家裡9個孩子來到台灣。來台後,由於經濟和文化上的弱勢,全家9個小孩分別寄住在不同地方,更讓她深刻感受到學習的重要。
來台後,由於不懂中文、家境困難,楊小梅深刻體會到學習過程中「那種無力感」以及「什麼都不會的擔心恐懼」。所幸當時在老師與同學的鼓勵下,讓她度過最艱困的時光,也立志要像老師一樣,散播希望與愛,幫助更多弱勢孩子找到生命的價值。
楊小梅強調,要增加孩子「內心的能量」,就是要增加他們的「自信心」,因此學校不斷營造能被孩童信任、良好的校園氛圍,並安排多元發展的活動,給孩子們多元探索的學習機會,以「三好」滋養心靈與行動力,讓孩子有能力、有自信,勇敢築夢,才能看見幸福的未來。
自主性學習 設三好激勵獎
為了鼓勵學童自主學習,學校與財團法人學志堂教育基金會合作,設立「三好激勵獎」,鼓勵學生寫下自主學習計畫,包括要花多久時間、接受什麼樣的挑戰等,經過老師核審後,同儕互相關心,家長與老師協助拍攝記錄,剪輯成影片,通過的學生在學年結束時,就會獲頒「三好激勵獎」。
教務主任謝昌全舉例說,有一名學童喜歡拼豆(Perler Beads)手作,那是一種可創作出平面、立體的益智性遊戲,可增進專注力與創造力,學童寫下自主學習計畫後,自行設計作品,結果獲得師長與同學們一致讚賞,學年結束後也順利拿到「三好激勵獎」。
謝昌全說,孩子除了本身的自信外,學校提供的環境、給予的養分和感受,都是讓孩子願意去嘗試的因素。
楊小梅表示,學校安排的農耕文化生態學習課程,讓孩子可以親近水牛、到資深校友的田裡學習採山藥、插秧等體驗,師生們一起走出教室、認識家鄉特色、激發愛鄉土情懷,也會帶著孩子走草嶺古道、爬合歡山、到海邊淨灘,與環境建立情感,養成運動的好習慣。
其中的草嶺古道健行,還邀請附近國小共襄盛舉,探訪有180年歷史的德心宮、生態豐富的遠望坑親水公園,認識水梯田、芒花,以及「雄鎮蠻煙碑」、「虎字碑」等歷史古蹟,讓孩童有練習解說在地歷史的機會。
前往海邊淨灘時,學童得知許多海鳥、魚類因為誤食塑膠袋、塑膠碎片而死亡,都覺得於心不忍,除了努力淨灘「做好事」以外,也建立起海洋意識、源頭減量、垃圾分類、減少塑膠使用等觀念,事事「存好心」。
校長楊小梅因為小時候曾經受過幫助,因此總想如何擴大資源,幫助更多的人。為了地方共榮共好,學校師生與家長參加「老街歲末暖心市集」,準備自製的越南美食、麵包、貼紙、薰香與居民分享,希望孩子帶著三好體驗、愛的分享,朝著夢想起飛。
最新消息
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傳記】 百年佛緣──生活篇.我的衣食住行5-5
2025-11-07大學校長論壇締約創新高 58校攜手共創教育新願景
2025-11-06佛光山大學校長論 探討AI的應用與反思
2025-11-06杜克大學師生參訪北卡佛光山 體驗佛教文化與禪意生活
2025-11-06我要做觀音 多倫多佛光兒童學習慈悲信仰
2025-11-06人間佛教聯合總會 推動人間佛教國際化
2025-11-06曼城佛光山重陽敬老傳溫情 善童親手製作鏈珠送長者
2025-11-06中華大學生命教育 舉辦禪繞畫體驗課程
2025-11-06佛光新加坡青年書院第15期結業 帶心學習深入佛法
2025-11-06心定和尚勉勵沙彌 行三好修四成就
2025-11-06
相
關
消
息







